垃圾废气除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气体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,其成分复杂且危害性强。有效的除臭治理需建立在精准识别臭气源的基础上,通过科学手段阻断污染源头,实现标本兼治。 一、臭气源解析:成分与产生环节
垃圾废气中的恶臭物质主要来源于有机物分解,包括硫化氢、氨气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。这些污染物产生于垃圾收集、转运、贮存及处理全流程:
前端收集环节:垃圾桶、转运站密闭不严导致垃圾渗滤液挥发;
中端处理环节:垃圾堆肥、焚烧过程中有机物厌氧发酵;
末端处置环节:填埋场渗滤液调节池、污泥干化等工序释放异味。
不同处理工艺的臭气成分和浓度差异明显,需针对性分析。
二、综合治理策略:从源头到末端的管控
1、源头减量与密闭化
通过垃圾分类减少易腐垃圾占比,采用全密闭垃圾收运车辆和智能压缩设备,从源头控制臭气散发。转运站和贮存设施需配置负压抽风系统,防止气体逸散。
2、过程控制技术
生物法:利用微生物降解臭气成分,适用于低浓度废气处理;
化学洗涤:通过酸碱中和或氧化反应去除硫化氢、氨气等;
物理吸附:活性炭或多孔材料吸附VOCs,适合间歇性排放场景。
3、末端深度净化
对高浓度废气采用组合工艺,确保排放达标。焚烧厂需配套烟气净化系统,填埋场需定期喷洒除臭剂抑制异味。
三、长效管理机制
建立臭气监测预警系统,实时监控关键点位浓度变化;制定标准化作业流程,规范清运、装卸等易产臭环节的操作;加强周边绿化带建设,利用植物吸附缓冲异味扩散。